香蕊 | 张家堡——我可爱的家乡
编辑:
2021-10-25 11:14:24

哑柏镇端南方2.5公里处,东西绵延着一座齐坎儿土塬,从西往东雄踞着四个村庄,行政区域属于哑柏镇的最南界。最西边的商家堡属于昌西村,与竹峪镇毗邻;其余三个村子属于昌东村,因盘踞高塬之上,所以叫昌公塬。塬上一马平川,最东边的那个村庄,就是我的家乡——张家堡。

打记事起,家乡张家堡就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一条不足200米长狭窄的南北向丁字街道,居住着45户、400口人家。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壕,卫士一般把村子围拢得坚实而威严,爸爸讲过,这是用来抵御外来侵犯的。护城壕内树木茂密挺拔,城墙上草木丛生,俨然绿色屏障。雨过天晴时,水蒸气在林中蒸腾,笼罩了整个村庄。走在城壕边,随手可触的树木叶尖上,露水珠一闪一闪,晶莹剔透。村西城墙外约60米处,通往塬下的“大坡路”南端口,居住着一户田氏宗族人家,与田家堡接壤,我们把那里叫“胡同”,那户人家我们叫“胡同爷家”;村西南300米处,居住着四户王姓人家,我们把那里叫“王场”。这两处独住的居民,与村子中间隔了远远的田野,孤零零地被边缘化了,犹如飘逸出的两个孤岛。没有了城墙的守护,他们便在房前屋后栽满了树木,郁郁葱葱,严严实实。“王场”的人还养了几条大狗看家护院,吓得我老不敢从那里路过。村北门外有棵老皂荚树,树身粗壮,树冠庞大,枝条茂密,夏天我们会光脚爬到树上,坐在树杈间乘凉,甚是惬意。

(村头的皂荚树)

村里人大都土墙蓝瓦房,年久了的房子,斑驳的墙皮,“瓦壳落”里长满了苔藓小草,下雨天,雨水顺着瓦楞滴滴答答落下,我们叫它“房沿水”,会用水桶、瓢、盆将其接下,用来洗锅洗衣。因为处在塬上,吃水很不方便,村南头有口水井,辘轳上缠了厚厚的几层绳索,绞水是个技术活,要会放辘轳,还要有力气把盛满水的水桶绞上来,遇到干旱天气,那水绞上来也是浑浊的,还得等泥沙沉淀了才可以用。印象中,村里人都在天麻麻亮时就去排队绞水。下雨天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靠墙边摆一排砖头块,供人们踩在上面行走,因为是土院子,遇到雨水就满院泥泞。窄窄的街道,疙疙瘩瘩崎岖不平的路,连接着家家户户,人们在这里栖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村外有广袤的土地,耕种着四季作物。那个年代,基本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了就是丰年,旱涝不均了农作物就受损,土地属于生产队集体所有,家家户户只有按人头分到的“一亩三分地”叫“自留地”,平日里大家都在生产队集体的田地里干农活,挣得工分,分得粮食。大集体的庄稼,土地贫瘠,收成不是很好,那时的家庭吃粮老是接济不上。红薯、包谷成了主打食粮。记得妈妈把那红薯切片晒干磨成薯粉,与小麦面粉合成做馒头;还有金黄色的玉米面发糕,吃的人胃老难受。村里的人们,天晴下地干活,雨天有手艺的在家打草鞋、编席子,算是一份副业,逢三六九哑柏集市过会变卖。“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一时刮起,这份副业也很难做,镇上有个市管员,撵得卖席子、草鞋、鸡蛋等的人到处跑,人们管他叫“死脑筋”。东躲西藏地还得想办法把东西卖掉,这才数着微薄的收入,内心充满喜悦,高高兴兴踏上回家的路。

那年月,经济收入主要靠粜粮食,然而食粮也很是紧吧,还得有钱花,无奈,只有先顾了上顿再盘算下顿。村里有极个别家庭有人在外工作,在外工作人员的家庭往往缺少劳力,挣不到工分,会给生产队补钱。

终于有一年,村里来了钻井队,在村南边打了眼机井,管辖着田家堡、张家堡的农田水利灌溉,人们基本解决了靠天吃饭的窘境。到现在,那些挽起裤腿,光着脚丫,挥着铁锨浇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机井二十四小时不停地运转,两个村子的人们也是没黑没明地奋战在田间地头,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已经常态化。辛勤的劳作,换得一年菲薄的收获,只为填饱肚子。

在家老小的我,上学前就是跟随母亲在家,遇到生产队打铃拾麦子,也是跟着妈妈提着篮子奔赴麦茬地,戳手的麦茬扎得人生疼。小学时候在村子里一个祠堂上学,爸爸在乡政府工作,那时的政府叫人民公社,大哥已经高中毕业,成了生产队的一员,也是我们家庭的主要劳力,任生产队会计。每每分包谷、红薯等农作物时,他都是给村里人分完了才开始拉我们家的,而且这种活路往往都是在下午。记得有次分完包谷,夜幕已经降临,别人家基本都已将分得的包谷转运完毕,大哥这才开始拉我们家的,安排我坐在地里看护着,地离村子好远,我趴在车子后面使尽自己仅有的那点力气,深一脚浅一脚帮大哥从地里将车子掀出,他一个人“咯子咯子”地慢慢往回拉。窄窄的生产路突兀不平,驾辕是非常吃力的,一不小心就会翻车。我坐在地里的包谷堆旁,满脑子的害怕,夜风吹来,庄稼飒飒作响,吓得我浑身冒汗,忐忑的心能跳出来;夕阳染红的云彩,在我眼里咋都像鬼怪之类的光怪陆离,偶有野鸡的嘎嘎叫声,顿觉毛骨悚然。

当夜色彻底笼罩村庄时,炊烟在屋顶飘荡,漆黑的街道静得让人胆战,走路全凭感觉,坑坑洼洼低一脚高一脚,还不时传来“王场”人家那条狗的汪汪叫声......

冰心曾说过:“家是什么,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是的,纵然门外寒冬如雪,门内也是春风暖意,我爱我家,更爱我的家乡,因为家乡是家的依托,有家乡才有我安逸的家!所以,尽管我的家乡曾经那般贫穷落后,然而我依旧深爱着她!小时候和玩伴外出,天快黑了就心急,期待着快回到我那家乡,心里才有安稳感。姐姐在县城上班,每每带我去那里玩,待到第三天我就心慌,哭着要回家,想家的那种感觉无以言表,哼,尽管你那城里繁华,也留不住我归家的心!长大了去镇上读书,到了周末似乎就熬到了极致,期盼下课铃声响起,那最后一堂课愣是没认真听过,心已飞回!

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刹那间吹遍了祖国的角角落落,我的家乡也沐浴着这和煦的春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生产队还买了台打麦机,人们告别了套牛拉碌碡碾麦子的恓惶场景。你看那农民的干劲,真是冲破了天,小麦亩产量超800斤,温饱问题已彻底得以解决。干完农活的人们,脑瓜子一机灵,还互相结伴而出,在外地挣钱,有的去基建队,有的卖刺绣品,还有的去镇上开饭馆......全国实行高考制度,农家孩子也都走进学校,接受文化教育,我们深知,只有学才能改变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家的二哥哥被录取,成了轰动方圆的新闻,也成了家乡人民教育孩子的榜样!

不愁吃的家乡人,尽管依旧住着破旧的土木结构的房子,走着天上下雨地上滑的泥泞土路,心里却充满了希望,脸上老洋溢着笑容。他们坚信,在不懈的奋斗中,总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未来的憧憬永远是人们前进的动力。随着信息量的骤增,越来越多的人们走上了经商之路,作务庄稼的农田,也慢慢地变成了经济林作物,猕猴桃成了我们的主导产业,其经济收入是种庄稼的好多倍。好一点品种的“翠香”“徐香”亩产量能达到五六千斤,一斤售价五六块;就是被人们不太看好的“亚特”,每斤也卖到两块左右,那亩产量可是老高的,达到七八千斤。

(摘桃子 丰收喜悦)

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也增加了,由原来的一条南北向丁字街,发展到城外的新堡子,丁字街的顶端街道往东西延伸,连接了孤零零的“胡同爷”家,丁字街也被南北打通,向南新盖了三条街道,细看,这条南北大道连通着新老三条大街,活脱脱就是一个端端正正的“丰”字,这种默契神奇得让人咋舌!是呀,丰收、丰年乃是农民祖祖辈辈的祈盼,这个“丰”字,承载了家乡人莫大的期许!孤岛“王场”也连在了村里,现在的村庄是原来的五倍大!人口也增至165户、670口人 。那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壕也已被推翻填平,村南头那口老辘轳井消失了,自来水进了家家的厨房、卫生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曾经的土木柴房已不见了踪影;一辆辆汽车成了家家必备的交通工具;我们原来上学教室占用的祠堂、寺庙,恢复了之前的功能,已是佛音缭绕;新建的学校气派阔绰,然就这却已经被废弃,孩子们都去了镇上、县城读书,一个个考取功名的大学生不时诞生;一批批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报效家国;一个个企业家、小老板芸芸而生。2006年夏,在家乡优秀企业家的资助下,首次修建了巷道和主要生产道水泥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出行不便的大问题,收获作物时已经是驾驶着卡车、客货车,轰隆隆地驰骋在田间生产道上,人们告别了脚踩泥土路,肩拉架子车的苦差,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家乡一角)

近几年政府大力打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口号,村里安装了路灯、修建了群众活动室、文化广场,闲暇的村民傍晚聚集广场,手提功放机播放着舞曲,健身操、广场舞伴着音乐舞动,有爱心的乡村游子在村子里建了个“泽明书院”,农闲时村民们聚拢书院品茶读书,留守儿童在书院老师的指导下学书画,“泽明书院”还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树立的样板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写生创作基地,隔三差五地会有书画艺术家从北京赶来,在这里给乡亲们画像;他们深入生活,贴近村民,与村民同吃住,体验农村生活。

春节前,艺术家们还和村民一起过小年,给村民写春联,送福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同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阅读中国公益基金等还在泽明书院举办了“希望学子心向党、红色基因代代传”全国性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家乡,通过这个窗口,让孩子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给孩子们传承书画艺术提供平台。一派生机勃勃、美丽如画的文明乡村已呈现,我钟爱的家乡过上了好日子!

三十年沧桑巨变,我挚爱的家乡!田园里猕猴桃连片种植,一桩桩搭建的树杆子犹如一道道绿色屏障,春天绿的芽、黄的花;待到秋收季节,一颗颗桃子挂满枝藤,垂吊于架棚下,在秋风中摇曳,酸酸甜甜的果味随风弥漫;一道道坡地栽培苗木,形成一幅幅如画的美景。

我挚爱的家乡!那里有我孩提时快乐的童年,承载着我的梦想,记录着我的曾经。家门口的大槐树,印记着我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曾经和玩伴在树洞里藏过躲猫猫;村外的皂荚树,让我时常想起妈妈慈祥的面容,那里有妈妈每每送我们外出时驻足张望的祈盼;那里有我儿时和玩伴嬉闹的影子;那里,有我的初恋,有我的心事,有我美好的回忆......

(家门口的大槐树)

岁月苍老了人们的容颜,风蚀了年轮,洗礼了家乡,推动了变迁。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把我们推向了老年,按下了回忆的键盘,我们已不再憧憬,不再奢望,乡愁、乡恋永远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子!尽管城外那一排柿树林被砍伐得没了踪影,但那初冬,落尽叶子,挂满枝枝丫丫红灯笼般的柿子,还有妈妈做的柿饼馍,永远在我心中,通红通红,甘甜甘甜的......

愿我的家乡蒸蒸日上!愿家乡人民幸福康泰!

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日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周至县泽明书院(微信号: zzxzmsy)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排行
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14-2017 生活周刊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如果本站部分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投诉联系:lianxi@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