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CPI同比下降0.4%,为半年来最大降幅
来源:黑噪音
2025-09-10 18:31:04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创下近半年来最大降幅。


(资料图)

数字本身并不可怕,但它所映射出的经济现实,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物价下行可不是简单的“买东西更便宜”,它是在提醒我们:消费动力不足,经济内需依旧脆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阴影并未远去。

物价是经济的“体温表”。当CPI连续走弱,就像人体持续低烧甚至发冷,是一种乏力的状态。

从细项看,消费品价格下降1.0%,服务价格上涨却乏力,仅0.6%。这说明消费意愿正在萎缩,居民在“该花的钱”上斤斤计较,在“想花的钱”上犹豫不决。

换句话说,口袋里的钱花得越来越谨慎。

另外一个问题是,城乡分化,继续折射出结构性矛盾。

在数据细项中,城市CPI下降0.3%,农村下降0.6%。差距背后,是真实的城乡鸿沟。

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更依赖食品,而食品价格下行直接拖累了整体指数;与此同时,农村收入增速本就放缓,消费能力更弱。

城市居民尚能在医疗、教育、旅游等领域维持支出,而农村则缺乏这种“支撑点”。这种分化如果持续,意味着未来经济复苏的基础会更加不均衡。

在另一个数据中,工业价格探底,企业压力未减。

PPI更值得关注。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虽然降幅收窄,但依旧处在负区间。购进价格更是下降4.0%,说明上游成本在降,而下游需求却撑不起价格。

这对企业而言,还是之前一直未能走出的困境:卖不出好价钱,利润被压缩,投资意愿不足。工业品价格连续走弱,背后是市场需求的不足和企业信心的不足。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句:PPI已经持续下降快三年了。

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在继续延伸。

抛开当下不说,“预期弱”这一点并未有明显改善。如果消费者认为“明天会更便宜”,自然今天就不愿消费;如果企业预期“需求会更疲软”,自然不会扩大生产。

最终,需求不足与价格下跌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

8月份的数据,正在逼近这一心理临界点。CPI下滑,PPI探底,这一冷一热两张表,传递出同一个信号:经济需要信心,需要真正的增长动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政策发力,需要重在“精准”。

眼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在努力托底,但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政策,而在于政策是否触及“症结”。

——对居民而言,最关键的是收入、就业与社会保障。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再多的消费鼓励都是纸上谈兵。

——对企业而言,最需要的是盈利空间和发展机会。如果市场没有需求,单靠补贴和贷款也难以提振投资。

因此,政策要真正精准落地,既要托底就业、改善收入分配、提升社会保障质量,也要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和机会。

真正的关键,不是让CPI回到正增长,而是让居民敢花钱、企业敢投资、社会敢于对未来有信心。唯有如此,物价的回升才有坚实的现实基础,而不是虚弱的技术反弹。

最后想说一句:还有一个悬念是,当家电国补的刺激结束后,这些数据又会怎样?

关键词: cpi 价格指数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排行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