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台:拧掉经济数据水分还需“快准狠”
编辑:
2017-02-06 17:05:21

    陈凯茵/文

    1月17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这是地方人大首次公开确认经济数据造假。

    造假情况有多严重?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涉及虚增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这也就意味着,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反而付出重大的“代价”——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1000元!(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1月17日报道)

    我们不得不感叹,造假成本之高,伤及的是许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某些官员之所以“铤而走险”,除了不能正视自身经济下行这一现实,还有深层次原因是“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

    数据造假带来的恶果还不仅仅停留在多缴1000元的“吹牛皮税”,更让百姓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还让地方经济发展的决策建立在错误的依据之上,误导政策的方向,耽误发展之机。

    此次辽宁省人大“勇于”在公众面前承认水分之大,实际上跨出了“正视自我”的第一步。不过,后续“挤水分”动作仍然需要迅速跟进,做到“快准狠”。

    “快”,是要迅速反应,及时纠正虚假数据。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政策的制定、推进与落地都需要真实的经济数据作为依据。为了保证经济调控及时有效,还应尽快对此经济数据造假行为进行处理与纠正。

    “准”,要准确树立正确政绩观。只有通过考改进政府各部门和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民众对官员绩效评价的话语权,不唯GDP论英雄,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官员工作观念,杜绝数据造假。

    “狠”,则要严惩数据造假案件。长期以来,数据造假很少受到严肃的问责处罚,大多只是纪律处分。惩治力度不够大,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统计数据造假之风。因此,杜绝数据造假,需要从严执法,让《统计法》真正发力,使各级政府不敢再“顶风吹牛皮”,还经济数据真面貌。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排行
热门资讯